0
四散各处的园林构成了苏州的整体基调,山水、曲折、收放,这座城市是在一代代文人的漫游中产生的。 文人园,从私家园林到今天成为面向公众的开放展陈,它们与苏州复杂的街道网共同组成了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巷弄和园游,使得园林当中居和园的关系在城市尺度得到再现——城市漫游,变成了更大尺度的游园活动。 苏州艺圃,当属文人园中之特例,以其狭小园子之中的宽广水面著名。自1984年对外开放以来,它成为了居民们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一个围绕水面展开的城市广场,在这里,市井公共生活得以自由地展开,园林的无拘多变之意,也从个人趣味,上升成为了一种公众审美。 艺圃的宽广水面,化作了城市的结构,从而扩大了游园的范围:从城市寻找水面,再从水面回到城市,它指涉了苏州的城市文化特征——作为园林的城市,作为城市的园林。 以此作为线索和契机,坐落于姑苏区景德路314号的大型公共建筑秉持这一概念,围绕一片巨大水面般的中庭组织起展陈、工艺体验、会议、后勤等一系列不同功能空间,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园林关系,同时兼顾游客、与会人员、后勤人员等等不同的流线。人们从城市街道进入建筑内部,在不同道路上追寻水面,再从水面回到烟火城市,建筑的目的是提供公共与私人、清晰与多变的空间体验共存的局面,这也即今天开放园林的引人之处:它承载了集体中个人的生活轨迹。
1
隨著澳門的發展,都市更新成為當今澳門重要的發展之一。在澳門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市場,許多昔日的古市場隨著社會變遷逐漸消失,被擴建成現代化市場。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澳門居民日常生活往往是從街市購買食材開始。市場的重要性在於它不僅僅是一個買賣場所,更是一個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象徵。 市場就像一個「集」,讓人們可以在不同攤位之間自由漫遊。菜市場的氛圍彷彿在挑選藝術品,人們在遊走的過程中尋找並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在菜市場和藝術市場兩個空間之間,人們可以自由穿梭,互相串聯、相遇和對望,彼此之間不干涉,卻又相互交織在一起。這兩個看似不相融的空間被編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交流場所。 借由市場講述澳門脈絡,重新體驗澳門對於現在市場存在的價值。這裡不僅是澳門人的市場,更是一個城市舞台,把市場鬥智鬥勇的行為轉變為顧客和攤商之間情感凝聚的橋樑,成為城市休憩的公共空間,使都市環境變得更加友善,並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可以重新探索澳門過去消失或被遺忘的文化,再現了澳門獨特的文化風貌和生活氛圍。
2
营平片区是厦门岛历史最悠久的旧城区之一,位于厦门岛西南沿海地区,处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中,与鼓浪屿隔海相望,是厦门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旧城片区之一。该区域占地25.42公顷,现有居民22027人,人口密度高达866人/公顷,远高于厦门市和厦门岛的平均人口密度。历史上,作为“门面”的营平片区是厦门的中心城区和最重要的对外交往口岸,商业繁荣,开元路和大同路等著名街道均位于此。自明末清初以来,这里因海洋商贸而兴起,沿岸遍布大小码头。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营平片区逐渐没落,其历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本设计团队综合运用传统调研方法与基于数据驱动的如街景图象采集分析法、地理空间数据分析法、空间句法模拟分析法等方法对场地进行了详实的前期调研。通过叠合总结各分析结论,我们提出了基于“4C”理念的营平片区改造更新设计方案。整体设计紧密围绕:连接(Connect),绿色低碳(Low-carbon),人民关心(Concern)的三个层面,采用相应的设计策略和手法,实现我们设计的最终目的——打造令人民满意(Content)的城市公共空间。建筑重点设计优先确定为三个部分,包括:营平马路十字市场片区更新改造,市井烟火的绿色八市设计部分以及高层后街商业更新改造设计部分。 营平马路市场片区更新改造部分,设计紧密围绕4C理念展开,通过疏通连接(Connect)强调市场的枢纽作用,优化十字市场与两侧建筑的互动,并重塑北部街巷空间。为实现低碳(Low Carbon)目标,拆除了原有十字市场的顶棚,代以绿色钢结构拱形顶棚,采用半透膜与透明材料覆盖,不仅提升了市场的采光与通风效果,还实现了雨水回收。在人民关心(Concern)层面,着重更新提升市场建筑公共空间品质,并整合升级市场业态,营造出既整洁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烟火市场。单体设计中,设计保留了文保单位和特色风貌,通过拆除危房、改造旧有公房及局部新建,赋予建筑新生命,并融入空中连廊与屋顶花园,丰富街区层次。同时,结合现代材料与传统元素,如红砖、青石与钢材玻璃,创造出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相交融的室内空间。这一系列设计旨在让古老而繁忙的营平马路市场焕发出新的青春面貌,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加舒适、满意(Content)的城市空间。 在市井烟火的绿色八市设计部分,围绕4C理念,首先,设计关注居民需求与文保,拆除公危房,新增绿地与活动空间,修缮文保单位与骑楼立面,打造活动中心,体现深切关怀(Concern)。其次,通过绿化串联教堂与市场,打通危房与街巷,增强公共活动空间,促进区域连接与互动(Connect)。再者,设计注重低碳环保,采用模块化顶棚种植、屋面绿化、垂直种植格栅及绿化格栅立面,提升生态效益(Low carbon)。整体改造分三步走:一是街道改造,修缮骑楼、设计模块化摊位、拆除危房并翻新文保单位;二是新核心打造,建设绿色市场、花园咖啡厅、休闲中心及森林民宿;三是探索绿色街区可循环模式,如顶棚种植、屋顶花园等,实现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综合改造,将八市打造成为集历史、文化、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绿色社区,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丰富多元的生活体验,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高层后街商业更新改造设计部分,致力于打造“联系山海的城市客厅”,核心在于“城市绿丘”商业空间与高层后街商业空间的创新融合。设计同样秉持“4C”设计理念:弥合新旧(Connect),通过改造高层后街,减轻新旧割裂感,促进人群流动与区域融合。通过拆除生硬围墙,构建开放的复合商业生态,有效弥合现代高层与传统旧城的界限。慢行廊道与线性绿地广场巧妙串联,不仅连接鹭江道对侧的海滨公园,还依托多处观海平台,最大化海景资源利用,为后街地块注入全新活力,吸引人流汇聚。环境提升(Low Carbon),拆除危房,对建筑立面进行统一设计,并融入连廊、屋顶花园等现代元素,丰富空间体验。打造线性绿地与“城市绿丘”,增强绿化覆盖,营造山海相依的景观特色。活力提升与服务供给(Concern),转变单一居住功能为现代商业街区,“城市绿丘”商业空间通过拆除旧有临时停车场,新建复合商业体,配备绿地、观海平台及地下停车设施,实现从停车功能向城市活力点的转变,成为城市新地标。A栋主打温馨明亮的复合阅读空间,B栋则提供休闲餐饮与艺术展览,两者共同构成集文化、休闲、商业于一体的城市绿洲。通过系列设计,为居民与上班族提供多元化服务,提升空间活力与民众满意度(Content)。
本次规划设计对象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及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设计要求为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总体要求下,挖掘地方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综合考虑乡村建设风貌导则、桐木村村庄体系布局,并结合桐木村的三港区块深化详细规划设计和典型村民建房指导。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被誉为“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双遗产地”,也是我国唯一在保护区内尚保留整建制和大量乡村社区居民点的国家公园。地区内村落数目众多且保存较为完整,但因诸多因素乡村建设风貌受到极大挑战。规范环带地区村庄建设风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对于营造武夷乡村特色风貌、保护闽北文化特色,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实现国家公园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计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沿线的乡村建设风貌为基础,通过对特色村庄的现场调研、 测绘以及问卷、访谈等手段,总结国家公园内乡村规划建设经验、总结提炼其乡村社区的优秀传统风貌元素、剖析乡村规划问题,形成环带乡村建设风貌导则,以此为依据对沿线乡村社区进行规划引导、提升、控制。 同时,结合星城镇桐木村小组调研,对其中5个居民点区块进行深入调研,了解乡村人居环境的资源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发展瓶颈,完成桐木村村庄体系布局规划集体成果。通过对特色资源挖掘、自然村空间布局结构、村域道路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基础设施等调研,提出桐木村村庄体系布局规划方案,为村庄改造提升提供建设指导。 进一步地,以“社区营造”的视角切入,以桐木村三港区块为例,从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两个层面对其进行详细规划设计,探索一种能够提高社区公共福祉、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传承非物质文化资源、引导生态保护式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国家公园内乡村社区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的新模式。
竹材作为建筑材料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竹材生长迅速、原料廉价、加工过程简单,还具有自重轻、强度高、弹性好等适用于建筑材料的性能,在中低纬度地区传统建筑的营造中竹材被广泛地使用。 设计采用0.5mm侧压竹皮作为主要材料,在2m*2m基地内尝试设计并搭建以等候亭功能为主的小型建筑,从合理的结构组织切入,探索轻薄柔性面状材料在建筑中应用的可能性。 设计过程中,主要从材料自身特性和建筑形体控制两个角度加强竹皮的结构承载性能。一方面通过对竹皮材料的分析,尝试利用竹材在不同方向上吸湿膨胀程度的差异,通过湿度控制使多层胶合竹皮自然产生沿顺纹方向的卷曲变形,最大限度的发挥竹纤维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形体的控制,实现曲面之间相互卡接,限制由于竹材横纹方向上的薄弱力学性能导致的形变,同时通过Rhino.Grasshopper.Karamba3D的力学模拟,结合受力合理性以及尺度关系,对建筑形体展开进一步的优化。
內灣聚落是曾經具有「小上海」之稱的繁華聚落,聚集在此的人大多數是來此工作的伐木工及礦工,日本人也曾經在此停留,並留下了日式傳統建築。 林務政策改變後人們漸漸離開了這個聚落, 只剩下原本居於此處的客家居民,聚落的文化正隨著人們的老去逐漸消失中。 初始我們分析了內灣聚落的構成, 並透過建築了解聚落背後的歷史脈絡, 我們選了聚落中具有歷史价值的三個基地 ,並且分析了舊空间和建築具有的文化意涵,思考如何與現在聚落的觀光產業相互平衡。並重新建構起在地紋理和歷史性 最後分別設計了「警察局-背包客棧」「戲院-文化中心」「林務局-借問站」 透過這些設計讓來此的旅客透過建築了解聚落的歷史故事。
對於自我與世界的關係,我感興趣的是人的意識不完全在場的片刻。 我們可以輕易地藉由戲劇、電影等虛構的世界抽離自我。但當故事結束時,並沒有一個完整的過程銜接關於抽離的意識與回到現實中自我之間的關係。在感受消逝之前,我認為建築可以承接起虛構與自我之間的調和。 我從各個面向去揣摩,關於身體感上的、尺度感上的、空間感上的抽離,試圖在建築中尋找一種在抽離與在場之間的平衡。觀看並非只是當下的觀看,意識也許在他方;行走並非只看向前,與背後的關係正在疏遠;被藏住的事實能構成另一個表面、被揭露的場域也能形塑另一種內在。我嘗試當建築作為多面向的載體時能帶給人超越當下當處的感受,並置入餐廳劇場,既拋出自我投射、在用餐的同時又回到自身。讓表演與日常互相疊加現實與虛構、既存與抽離,我期待設計可以擔負起過渡的角色,既承載了建築與環境關係的過渡,也乘載了人意識與行為之間的落差。 在意識半抽離的狀態下,感官於真實與非真實之間遊走,賦予在場和環境另一種維度關係。
在都市中我們會依附著邊緣產生活動,去填補、延伸或是連結持續都市的連續面。然而邊緣無法被定義,只能透過活動來界定空間中的邊界,所以在使用上的彈性也會有不同時間點產生各種活動,創造出都市邊緣的趣味性與連續性。 因此我以學校圍牆來探討公共空間的都市連續面再定義,因為校園的圍牆在都市中存在封閉性高,無法體驗到校園事務與學生無法與外界交流,造成都市中連續面的斷裂。而校園圍牆具有雙向性,並透過兩著之間的活動和秩序來產生新的邊界,在未來面臨少子化,學校應該走向更開放的角度和成為都市綠島,降低校園中的死角也創造更好的鄰里關係。
報告指出台北市是音樂參與活躍的中心,但也指出缺乏專業的表演場地,導致公眾參與有限且不均衡。台北市人口密度高,因此建設大型場地面臨土地稀缺的挑戰。目前政府計劃在城市巷弄空間建造一座大型音樂廳,但人們擔心其與城市環境的融合問題,可能造成壓抑和封閉的氛圍。 針對這一問題,我的設計方案旨在通過教育倡議提升公眾參與音樂的機會,確保音樂廳成為城市生活和建築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許多音樂廳面臨使用功能單一和嚴格空間管理規定導致閒置時間過長的問題,進而導致高昂的運營成本和能源消耗。 為應對這些挑戰,我提出一種設計方法,即最大限度地減少規範限制,同時最大化音樂廳作為城市共享空間的功能性。通過引入多功能特性,例如可調整座位配置和靈活的音響設置,音樂廳不僅可以舉辦傳統表演,還能容納各種類型的活動。這種靈活性不僅提高了音樂廳的使用效率,還促進了文化交流和社區參與。 此外,設計還強調可持續性,通過整合節能技術和材料,減少音樂廳的環境足跡,同時降低運營成本。憑藉對台北市文化多樣性和充滿活力的藝術氛圍的理解,音樂廳可以成為激發創意和創新的核心,吸引當地居民和遊客。 總之,重新思考音樂廳的角色,使其不僅僅是一個表演場地,而是一個多功能的城市資產,台北可以培育一個繁榮的文化生態系統,推動音樂、教育和社區互動的發展。這種全面的設計方法不僅解決了現有的不足,還將台北市定位為推動開放和包容文化空間的領先者,造福未來世代。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密度城市所带来的缺点日益显著。本方案场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场地四周均为陈旧的密集建筑所包围,且两面临交通道路,周边严重缺乏优质自然景观。 为在这一城市环境背景下营造适合小学学龄儿童教育的教学环境,本方案采取分散式的教室布局,在高人口承载率的校园内创造多出可供活动的“间隙式”公共空间,并结合“亲自然设计”的设计原则,直接或简介地提高儿童与自然的接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