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1429 件作品

2

都市中的地景在快速變動的脈絡下不應該成為單純的背景,而是以地景中”地與人”的關係產生的環境特質來建構脈絡之間的地方性。同時水的本質是無形的,所謂的水體是透過邊界的構成,展現水下而上積累的特質,以邊界之形揭露於地之上。 在水體與日常高度混合的蓮池潭,從清代聚落以蓮池潭為核心建構,到日治時期週期性的排乾潭水實施拷潭以維持水質,並以潭底的淤泥作為舊左營傳統建物土角厝的建材,人與水體的關係對都市紋理的形塑皆在水的周遭留下深淺不一的刻痕,身體的移動性在空間與時間裡結合,產生了存在的內在性,過往人的勞動與水的本質,藉由水的邊界揭露與結合,建立起以身體性和水的變動性為循環的日常信仰,產生舊左營以「水」為邏輯的環境特質。 隨著需求轉變,三座矗立於潭水面的塔廟提供了視角構成的主次關係,產生了以景為邏輯的方式思考蓮池潭,潭水面上由塔廟構成的點取代了人與水關係的邊界,而邊界的消逝使水體在景的背後重回無形之水。 舊左營的活動皆以矗立的塔廟和巨大的水體為活動發生的背景幕。隨著水體以年為循環的變動性成為自然發生的日常,舊左營的活動因背景幕變動中揭露的特質產生和水交互作用的可能,因此,我想以一道永久性的邊界介入活動的背景之中,作為地景變動性永久的對照物,以年為循環記錄著以水為邏輯的基地特質,使無形的水重新以邊界之形揭露於地之上。 至此,都市裡的巨大地景成為了建立起現代對於水的想像之地,以水的本質重新梳理邊界上日常,試圖翻轉水體扁平空殼的現況,並拉長人水邊界的厚度,為失去日常刻痕的都市提供地方性的指認。

0

0

教育建筑是进行“核心单元复制、变化与组合”空间训练的典型载体,现代教育建筑强调文化性、多义性、人文性。特殊教育建筑需要专门考虑残疾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设计符合相应教育要求的专用空间,并考虑采用能实现感官补偿的设计手段。绿色建筑设计要求采用合理的设计和技术手段使校园在全生命周期内尽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本项目选址于陕西省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和空港新城交界,东侧为秦汉新城征地范围,目前已代征完毕,可用于建设;西侧为空港新城征地范围。项目总用地面积35500㎡,净用地面积26671㎡,周边交通方便,环境良好。招生辐射空港、沣东、秦汉、沣西、泾河5个新城,方便适龄新区特殊学生就近入学。 基地西临城市干道师家寨路,北边即将建设城市主干道白庙街,师家寨路和白庙街为贴近校园基地的两条主要道路,因此校园的主入口应该开启在北侧或西侧。地块北侧分布较多的住宅用地和部分工业厂房,西侧为农田,南侧、东侧均为未来建设开发用地,有待建设开发。基地呈规整的矩形,南北长180m,东西长140m。基地西、北两侧均有10m宽城市绿带。 基地内东南侧原有村办企业,已拆除。空港与秦汉新城界线从基地内部穿过。空港新城一侧为一般农田,秦汉新城一侧为允许建设区。本次设计暂不考虑新城界线。 建筑的整体形式提取坡屋顶作为孩子眼中“家”的单元,构建一条孩子从“家”走向“城市”的通道,形成属于特殊儿童成长的“聚落”。建筑单体模式为独立内廊式单元、廊桥相连;标准层平面模式为康复合院、可适应性教学组团;单个教学空间为可变教学平面。在色彩方面,智力障碍儿童反复使用与偏好的色彩为红、橙、黄、蓝;听力障碍儿童反复使用与偏好的色彩为黑、绿、蓝、黄。 如紫色等冷色会导致性格更加孤僻,因此特殊学校设计采用柔和色彩,即活跃儿童心理,又不偏离特殊儿童心理轨道,同时又通过不同儿童喜欢的色彩引导特殊儿童活动。 设计从两方面出发,一方面是特校的”特殊“,另一方面是校园的”绿色“。 首先根据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在使用者、教学内容的对比,得到特殊儿童在特殊学校内所需的特殊教学形式与空间。为了方便特殊儿童获取方向,辨认目的地,从而将建筑的整体流线设为鱼骨式流线,主流线贯穿校园各个单体建筑。不同的单体建筑根据使用者、使用方式、使用场景做出不同的设计,有效避免不同障碍儿童的混乱认知,针对性的做出空间与辅助设施的设计。 其次,根据绿色建筑决策反馈过程,将绿建生成步骤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和七个步骤。三个部分分别是:总图规划、建筑设计和设备系统。从建筑设计的被动式策略,到主动式设备的运用,形成全过程绿建设计决策。 绿色建筑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应用,提升了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还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形成了一个低能耗、高舒适度的教育空间。特殊教育学校的设计需要关注学生的特殊需求,无障碍设计和环境友好型空间则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质量。最后,希望未来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更多适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绿色技术和设计策略,推动绿色建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0

0

0

0

0

如何用一座公共建築改變一座城市? 基地位在西門町峨嵋停車場,這裡是台北市的舊街區,並在不同的時期扮演著不同文化、族群、以及活動的空間場域,是都市生活的載體,但在都市發展過程中,建築物的密度增加,人們與活動在缺乏開放空間的當下,被迫地分散在線性的街道以及都市中的角隅空間,在快節奏的西門町中,是彼此分散而難以產生交集的。 我認為當代城市規劃應該具備更開放、共享、多元的公共空間,用以觸發都市中不同的族群與活動產生交集和交流的機會,因為每一個機會都是創造都市活動的一種可能。而我們其實不一定需要消耗如此多的資源及時間,用都市計畫的尺度改變一座城市,相反的,若我們能用一座公共建築就改變一座城市,我認為這會產生很多的機會。 我將透過峨嵋停車場的重建為例,將停車空間移置地下層,將地面層以上的空間回歸都市活動使用,並構成三個主要架構: 1.下沉廣場-作為城市舞台舉辦大型的表演及展演,並重新池聚分散在城市中的 族群與活動 2.路徑-活用都市中的路徑(path),透過將西門町街道中的生活感延伸進建築中, 使不同的活動與使用者在建築中產生碰撞和相遇 3.浮空的量體-內部空間提供展覽空間,以及西門町原先就存在眾多的非正式的 表演及活動使用,並使地面層形成開放且通透的廣場空間。 最後檢視公共建築的空間使用與時間關係,使其成為一座全時段都能有都市活動使用的市民生活舞台。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