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因應現代都市高度發展,伴隨著商業、住宅空間垂直化, 人們日常生活也跟著垂直化,但強求高坪效的垂直化空間, 逐漸抹除人們過去的地方生活感。 如同過去MVRDV所提到亞洲正面臨更加嚴重的群樓攻擊, 在人口和經濟力量的推動下,亞洲的這些城市正在迅速變化,具有重複住房單元、平面圖和立面的巨大塔樓、街區正在入侵原有人們的生活模式。 亞洲的社區社區、台灣的眷村等具備地方生活感的社區正快速的消失。 無論是市面上的集合住宅或是國宅都是如此,失去了過去街頭巷尾的在地生活感,如同社區孤島的生活模式,以及需要負擔費用的公設空間是否真的實用,以上的住宅是否真的符合我們的需求? 站在青年的角度, 去思考我們需要住宅是什麼樣子? 怎樣的住宅才符合我們的需求? 最終提出建商與政府之外的第三種選擇:合作住宅 一個由居宅者共同規劃、設計、經營及管理的項目, 希望將合作住宅與台灣聚落文化結合 打破過去封閉的國際樣式, 將動線反轉到空間外部,打造屬於台灣以及具備生活感的垂直聚落,去回應我們這個世代與社會的問題。 我們設計出適合青年的多種不同功能的住宅單元, 客製化屬於個人以及空共的空間, 利用個體化、彈性化及公共性,蘊育出垂直村落, 一個三向度的社區, 將多樣性與鄰里生活等,帶回城市; 找回生活感,將都市街道、重新引入社區空間。 同時為滿足城市對停車位的迫切需求,本項目將自動化停車塔與住宅樓結合。 建築由住宅以及機械停車塔兩個量體所組成,合作住宅的結構系統可以透過機械停車塔結構支撐,達到更自由的發展以及多樣性。 基地位置: 台灣 台北市西門 基地面積: 9,087 ㎡
3
隨著近年台鐵在嘉義的高架橋計畫,我試著重新定義高架橋與都市的關係,將高架橋創造為具有空間的線性量體,並可以回應環境的脈絡提供新的都市空間。 由於高架化的過程中,高架橋以線性範圍大量佔據都市中的空間,所以我想透過重新建置的過程中整合延線上的空間系統,並置入新的機能而又能同時彰顯鐵路之餘嘉義這座城市的重要性,我便試圖將"都市疏伐"分為都市規劃與建築設計兩個不同尺度去操作。 大尺度新的都市計畫系統 ”Urban Thinning”會試圖從嘉義的歷史脈絡與環境紋理中去創造並整合整條高架橋沿線的都市規劃,創造公共空間對應不同時期的都市需求,藉由空間的疊加及整合,將高架橋和開放空間一起共構並提供與歷史文化、伐木產業、在地生活有相關的空間內容。 接下來於建築上的尺度展現出高架橋空間輕質的特質,並置入不同元素的單元群組去回應在地環境的脈絡,最後藉由都市空間置入、鐵道關係重整及構築型態設計展現屬於嘉義的文化象徵。 嘉義都市一直以來都是建構在鐵道發展的過程,在鐵路高架化的未來期許不再只是把原本的鐵道高而已,而是能把生活帶到另個維度,將鐵道與都市之間變的更加緊密,創造出對於嘉義特有的identity !
2
城市中未經妥善規劃下所產生問題,任意生長與彼此侵占的機能產生了空間的斷裂,如何撿拾生活的碎片,拼湊出值得存在的公共場域,我們的畢業題目從此開始...... 基地告訴我們的事: 「似寂寥的伸港,空 留下了記憶,那些斷裂的景,邊界之間,遊走生活的印記,強烈、模糊,邊界以外,存著時間性的脈絡,孤立、殘破。」 如何塑造區域的特殊性並非本設計之意圖,將邊界之間發生的事件,其展現在伸港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使在場的居民產生存在的內在性,成為一種地方生活的歸屬感,進而認同自己是伸港人,是我們對地方性的看法。 設計過程: 我們的設計是一個蔓延的過程,從熟悉的生活場域延伸至被遺忘的記憶,第一個階段找尋修補缺失的點、第二個階段銜接那些斷裂的景,第三個階段延續地方的記憶。 以五個斷裂的點進行日常修復,將伸港居民的日常重構在公共場域並延續地方記憶的重要性,創造在場的空間與在場的居民。
面對當代不易被察覺的權力關係,我想找到一種新的視角去理解以及觀看,於是我思考是否能以同志的生命經驗重新解構當代策展權力。 在各式隱性且精巧的規訓系統之下,我們符合了權力的期待,從雜亂無章的烏合之眾成為了有秩序且同質化的馴化群體。然而我們是否能從這樣的規訓危機之中找到逃脫的契機呢? 同志族群在成長經驗中抵抗著主流的社會價值,不斷找尋自我的認同,Foucault 提到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是誰時,我們便開始意識權力的存在。然而這樣的同志精神是否能有作為抵抗權力並質疑甚至將其肢解的可能性呢? 臺北新公園作為展示權力的系統,卻同時也是同志族群在其中尋找同溫層的場域,於是權力的符號以及情慾的活動在此相互依存且相互佔有。公園內同志的各種活動聚焦於所謂的茶室(tearoom)活動,而我以此作為研究對象,期待透過茶室交易中玩家面對權力者的危機,類比到博物館空間面對權力規訓的危機;同志族群在廁所當中的情慾流動使廁所轉變為容納情慾的公共空間,而面對當代博物館中的策展權力,我希望透過茶室的精神介入,使得博物館原本作為單向展示的神殿,轉變為也能容納自由探索與討論的論壇空間,以此找到當代社會面對權力展示以及策展權力的態度。 我期待透過我的設計討論一種同志經驗的日常化,而這樣的經驗不再淪為嘉年華慶典的宣言,同時也這樣的經驗也能幫助社會在閱讀如臺灣博物館這種權力場域時,多了另一種視角的觀看,以此了解當代策展權力,更透過新的角度,打開當代策展的新可能性。
The studio concentrates on designing a neighborhood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the population based on the contextual analysis.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urbanization trend and ever-increasing housing demand of Dhaka city,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designing a neighborhood complex for middle-income population of Dhaka. The studio includes exploration of Urban and housing design approaches, the study of Urban design and neighborhood, 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planning approaches, examine and exercise housing types considering the urban needs. The site is located in Tejgaon Industrial Area in Dhaka, Bangladesh. The project mainly focused on developing a master plan for the neighborhood then detail one housing complex. Climate sensitiv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are addressed in this design studio. Sadly, green spaces in Dhaka are decreasing. The concept was to connect the neighborhood using greenery. A new green belt was proposed and there are common green spaces in-between buildings. The apartment complex tries to take highest advantage of our climate. There are punches in every bedroom to ensure cross ventilation. Techniques are used to ensure least solar heat gain; so,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stays cooler and less mechanical air cooling is needed.
1
The contemporary popular inhabitation of human settlements on the Peruvian coast the typical conservation processes have generated pernicious effects on wetlands over time. The project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 How to propose new habitability and non-harmful conservation contracts with wetlands? From a critique of the current living model, the projects seeks for a new vision where we can imagine a sustainable coexistence between people and coastal wetlands. The project is located in one most complex ecosystemic wetlands and most urban nature conflicted area around the peruvian cost : the Santa Rosa wetland, in Chancay, Lima. whose territory changing pattern was directed influenced by the periurban growing and the emergency of wrong productive practices that occupied its edge since 1960 From a projectual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based in Felix Guattari’s eco philosophy, it is proposed a new community production model articulated with wetlands that explores alternative ways of living that allow the involvement of these natural spaces in people’s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practices, such as reinterpreting their festive, food and productive cycles and promoting new collaborative networks. In this way, give a new value to these natural spaces as a local productive resource. Its proposed a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new urban ecosystems based in a new agroecological production network. For a realistic transition to this new inhabitation its proposed three phases that will guide the main objectives and strategies that will lead to a new urban ecological model. These ones are: 1.MITIGATION AND REGENERATE, to restore the hydrological balance of the wetland, by integrating a new descentralized hydric infrastructure network that will treat grey and black waters from the near communities. 2.RECONNECT LEARNING to explore new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mmunity, city and its environment by a new secuency oh hydric landscapes as a result of the new renovated waters to recreate new urban ecological scenaries based in a new public and productive program. 3.APPROPRIATION to consolidate an ecological urban system from new productive, recreational and ecological cycles by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 prototypes related to these new hydric ecosytems as arquitectural supports of these new inhabitation. The project seek to recreate new scenaries of sustainable practices, showing the human nature coexistence through a new urban production model for coastal wetlands conservation.
多數人對於羅東印象只有夜市,在地人(居民)於特定時間會避開夜市區域,使公園、鎮公所被孤立,形成巨大空殼。 “地方(在地)”因為”非地方(外地)"的介入而開始被討論,某種程度指涉其與外界的連結。外地本身也構成了地方的一部分。對於地方性的討論,大多侷限在單向的”在地複製”或”放任外地勢力介入”。具現代意義的地方性應奠基於兩者各自的獨立性之上,發展雙向的交流,進而產生相互認同。 透過重新檢視在地,以在地為基礎描繪“他者”,再藉由“他者”連接外地,因而創造”新地方性”,讓外地也能意識、感受及體驗到地方。他者的運作能受在地認同,外地可透過“他者”認識在地。使“他者”受雙方認同。 以基地舊有機能作為操作對象,REPROGRAM 在地與外地關係,藉由“他者”串連在地與外地之間的獨立關係,亦能產生對話。使用者以不同的空間層次產生互動,重新覺察、認識所謂的”在地”與”外地”。空間作為一個異於常樣的狀態,使被意識到並反思。 原本被攤販包圍的公園及土地公廟再次被看見,公園延伸至住宅區,並以開放空間包容各種市民活動。在地人可以輕易地接近這塊基地,外地人也可以透過他者重新觀察在地活動。 巨大空殼將被分解並重生,地方性將被重新定義。
5
浮動是指某種介質進入空間的瞬間,空間氛圍因介質發生改變。 都市裡存在著一些與城市步調不相同的場所,人們對於這些場所有著共同的美好記憶。隨著時代變遷,場所記憶之於城市的意義逐漸改變、褪色,使這些場所與都市失去連結,成為都市中的異質空間,而與都市產生對立。 經由觀察發現台北市孔廟也具有這樣的性質,在孔廟範圍內屬於歷史的部分被圍牆劃分出來,圍牆內部甚少更動,外圍卻因都市更新而不斷改變,使孔廟成為一個較為孤立的區域。而這個基地迷人之處,在於孔廟的寧靜莊嚴氣息與都市強烈的對比,遊走其周圍的感受不斷改變,讓人時而困惑時而欣賞。 當都市景色過於習以為常,在我們眼中失去了色彩,而異質空間太過奇特,其獨特的色彩在眼中保留,視野中只剩下這些異質氛圍時,卻又因其獨特而顯得與都市格格不入。而這種對立感在空間產生「浮動」時會瞬間消失,並在不改變任何一種空間氛圍的情況下,使特殊氛圍能夠和諧地存在於都市中,而不失去其色彩。 因此我希望使用「浮動」的概念協調異質空間與都市的邊界,使人與自然介入這樣的空間縫隙時,於邊界產生浮動,進而使空間的氛圍受到改變,而能夠讓異質氛圍自然地顯現在都市空間中。
本設計從我的家鄉-桃園為出發點,重新思索工業遺址可以為城市帶來的新契機與可能性。 桃園,是一個工業發展的重要城市,而這些工業空間訴說著桃園的發展史。我試著透過工業遺構探討工業周邊發展、城市身世以及遺構的新可能。 隨著鐵路地下化,桃園市現有的都市計畫企圖將車站後的工業區與空地發展成新興商業區;然而在努力擺脫工業城市汙名的同時,卻忽略城市缺乏支持當代生活的公共空間。而一座城市之所以被讚賞和歌頌,歸因於背後的歷史人文、城市的多樣性和人之間的活動。因此我試圖在現存廢棄的麵粉工廠中,透過原先的工業尺度的建築當作一個介面,串聯桃園的工業歷史與缺失的公共空間,藉由鋼構創造出不同於原先工廠的空間尺度,打造出數個富有可能性與創造性的大盒子,將桃園複雜的歷史發展編織成一個具有鮮明個性的「文化工廠」,並在其中創造新的動線與活力。在期許賦予工業舊建築新生命的同時,也是我對於故鄉的期許。
方案从地块原真性出发,通过回溯长江之歌、双岛之恋提出价值理念,在识别场地各项问题的同时提出“致过往,向未来”的整体规划原则。 之后展开具体规划策略,围绕还长江一座生态绿岛、还重庆一座素颜秀岛、还艺术一座无界汇岛、还老坎儿一座巴适乐岛、还更新一座时间长岛五个方面展开,并在此之上对成渝湾、九龙阙、桃花沱、三角港四个重点片区展开了详细描绘。方案饱含人文情怀,浪漫中可见严谨,创造了一个诗意的画境,展现出浪漫的戏剧和欢喜的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