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在高樓林立的都市叢林中,身為歷史建築的大煙囪廠房是個略顯突兀的存在,但它卻乘載著從過去至今的情感與記憶,這些記憶包含物質的、象徵的和功能性的層面,而舊建築再利用便是一種將歷史痕跡、文化象徵以及功能性需求相結合的設計過程。 透過此次設計,將藝術和休憩元素融入這座建築中,賦予這片閒置的場域新的生命,藉由藝術的創作和吸引人流,使這座歷史建築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多樣性的場所,為當地社區注入了不同尋常的色彩。
住在永久屋的朋友曾經談起 :「對我來說,永久屋不是家,山上的家才是家。」 台灣這片山海緊緊維繫了原住民族群,原住民與土地關係密切且不可替代,傳統生活領域包含了土地上的山脈、森林、獵場、平原、河流與海洋等,這些空間構築成族人的生活觀,連結了族人與其文化的核心領域,緊密相連部落的共同記憶,浸潤族人的族群認同。 然而,面臨殖民政權更替頻繁的過程,其實也搗亂了族人的傳統文化秩序,當原住民族原來與土地相互依存的關係,在不斷受到殖民政權以及異族文化的侵擾之下,許多部落被迫遷村,文化隨著土地不斷遷移而消逝,而在這個自主或被迫遷村的過程中,漸漸遺忘了「家」的模樣…… 透過比較新舊部落在遷村過程中文化空間位序的消逝,體認到原生土地與原住民之間的緊密關係,因此我將文化軸線拉回舊部落,透過轉譯傳統建築語彙,來使原民建築能夠在時代更迭下更具當代性。我在舊部落裡置入點狀設計,將量體拉開創造連續性的空間體驗,由生活場域(家屋)延伸至公共及儀式空間(文化會所),串聯部落傳統軸線,旨在讓在地族人擁有更好的生活場域來保存他們的空間文化;讓觀光客能夠擁有認識排灣族泰武部落的方式;也讓排灣族特有的風土建築方式可以透過轉譯更具當代性。 #原民部落#文化傳承#風土轉譯#環境永續#集體記憶
1
The project centers on the Khlong Toey Slum in Bangkok, Thailand, a low-elevation area with cramped living conditions that make it more susceptible to flooding. The study explores how residents cope with their daily routines during floods and how architecture could respond to them for better community flood resilience. The design process involves community engagement via several interviews, modeling, drawing activities, and voting sessions to ensure that the final design i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that reflects the community’s needs and desires. The architect’s role in this project is to facilitate and guide the community towards their goals of improved housing to withstand floods while also addressing the challenges of house construction by collaborating with the government and potential funding companies to secure necessary resources.
中国地域性场所在城市化进程的后期逐浙被城市断裂的更新所打破,陷入以功能主义和符号化的表层结构重建场所的迁回尝试。城市肌理断裂、城市空间氛围变异,成都宽窄巷子作为成都文脉的地域性场所,在对其商业空间的设计上需要辩证的探寻新与旧的问题.存在着地域主义和现代化,纪念性与日常性,资本化和人文化的矛盾。因此如何在地域性的场所依托现实的底层结构通过建筑重组建构场所本身对逐渐僵化的现代主义做出抵抗,是本文的议题。城市中的地域性场所的现在是过去一段时间的建构和解构,甚至包含了矛盾本身,地域创作图式的内源性,即是基础的结构原型。城市之中的地域性场所的现在需要一种客观的重现,对深层解构矛盾有逻辑性的建构,在场所的矛盾之中找到地域场所本身而非盲目的假定正误。本文试图探究透明性作为再现城市之中地域性场所的万法的可能性。有于此,基于科林发和斯卢斯某于(透明性》一书中提出的现象透明性和物理透明件的概念,试肉整合地域场所之中多重时间和空间要素,以身体的空间性和经验性考虑建筑在场所之中的存在方式。 试图利用文脉场所的复杂性肌理结合透明性在新地域主义下的运用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完善城市文脉。城市商业综合体在北地段,在保留场所记忆的前提下,创造出符合成都在地气质的更新空间,通过融入城市地域肌理,激发老城区历史区域的活力。现象透明性关注空间场所的结构、层次、浅空间。两个或者更多的建筑底层结构益合在一起,重叠的部分便呈现一种相互渗透的状态,在互相不破坏某种视觉连续性的情况下,似乎又有新的看空问秩序出现,这样的透明性场所可以在文化肌理复杂的场所,保留又创新的进行城市老城区的更新,通过对城市场所文脉的深层剖析,从底层结构的逻辑上统一城市现代化和地域主义的文脉,客观重现地域场所。
Shuinandong, located in Ruifang District of New Taipei City, was once prosperous due to its gold and copper mining industry. Today, it is home to numerous mining relics that bear witness t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is era. Nature, with its indomitable power, has repaired the industrial scars, creating a new ecosystem. The site, nestled between the mountains and the sea, has weathered the passage of time and now stands in ruins, yet it is rich in history and stories. The site is divided into three zones: non-utilizable, utilizable, and new construction zones. Our design integrates three spatial dimensions: the first space, a real place (physical layer); the second space, an imaginary place (spiritual layer); and the third space, which blend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focusing on how space integrates the tangible, sensory, emotional, experiential, and mnemonic relationships. As relics straddle the old and the new, we use them to connect two settlements horizontally and extend natural landscapes vertically, repurposing the ruins. The design emphasizes the fusion of nature and man-made structures, valuing the transparency and connectivity of space. By employing techniques of gentleness and contrast, it presents an industrial aesthetic that merges the new and the old. The integration of relics with modern design creates a space where residents and visitors can reflect on the past, enjoy the present,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reby awakening a sense of local identity.
本项目选址于浙江省天台县后岸村的一座废弃采石场,为一座采石场遗址洞穴潜水主题酒店,主要承担酒店居住与洞穴潜水训练两大功能。旨在回应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与馈赠,探索在自然降罚于人后的出路。在“溯”主题的指引下,设计围绕着“逆向采石”的逻辑展开,旨在模拟石头生长的状态,创造一个人造与自然交织的奇观式建筑,以其奇景的震撼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反思。 在本设计中,人造物以谦卑的姿态居于地下,将地表还归于自然,重新塑造人类与自然共生的场所,在这片人类曾经伤害自然的遗址上营造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同时,现实层面上本项目将整合到后岸村以及街头镇的自然旅游体系中,填补旅游居住服务中的酒店空缺,为该地区提供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体育项目。
《若即若離;過橋記》講的是一個有關兩岸人民跨越中線,走上橋彼此相見的故事。 故事背景發生在距離台灣兩百里,而與中國僅有四公里的金門。1950年代,一條台海中線劃分了台灣海峽,台灣在一邊,而金門被歸在另一邊。 若仔細研究金門基礎設施的發展史,會發現金門與廈門間存在很多條有形無形的線。過去人們因軍事考量,將基礎設施如發電廠、港口等,建設在島的東南側、山上及山的背面以躲避戰爭砲火。戰爭結束後,2001年小三通所連起的航線、2012年金廈海底纜線、2018年兩岸通水的供水線,兩岸開始連接許多條有形無形的線。此刻可以發現,金門在政治上親近台灣,但在民生上卻偏向廈門。甚至將時間軸拉到現在,廈門在大小燈島間填海造陸新建翔安國際機場,金門也預計建設碼頭去對接廈門翔安,我看見基礎設施從背面跑到前面的變化。 我從基礎設施的地理位置分布看出當下空間策略上的藏蔽或開闊,而我認為在這背後有政治態度在空間上的反映,當下兩岸的關係決定空間策略並投射在基礎設施的布局上,反推亦是如此。我認為這是在金廈間一個獨特的地理空間關係。 「相互對立而又具有聯繫的」是我認為的兩岸關係,也稱「若即若離」。 在前期我透過繪圖的方式去理解「若即若離」,並從中歸納了三大重點:spiritual-free、resource-free、entertainment-free,正是因為有彼此渴望而難以擁有的東西,所以兩者才會在政治上有差異,但又具有聯繫。 金門與廈門的門字,皆有門戶的意思,兩門對望。若放遠世界,冷戰時期西柏林被東德包圍,一道柏林圍牆阻隔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而南北韓間也有板門店作為中立的談判區。金門又何嘗不是被中國包圍並遙望台灣的一塊灰色地帶? 我的畢業設計企圖拉起一條有形的線,在兩門間連起一座橋,在關與關之間、出境與入境之間,以橋為本體所衍伸出的“neutral zone”,創造一個resource-free、entertainment-free、spiritual-free——如樂園般的地方,講一個金廈之間若即若離的故事。 過橋記就從這裡開始。
建築設計主題以覆土建築形式為基礎,將五項極限運動:跑酷、滑板、BMX、室內衝浪、攀岩,融入都市環境中。通過極限運動身姿的空間度量系統和物理環境性能模擬,找尋建築量體的原形框架,並運用型變規則,實現了開放線性量體型態,以呼應基地長向脈絡,並增加南北向都市連結性。 整個設計中,建築外觀的流線感立面設計突顯了運動者身體和能量的展現,同時融入自然環境的元素。覆土量體的設計依循基地東、北側高架橋,逐漸消失於基地引道,並通過引道將運動休憩行為延伸至建築外,與周圍的戶外活動區域相結合,增加了綠地的豐富性,並創造了核心共融性空間,包容了周遭人潮,提升了建築的社區連結性。 這樣的設計不僅提供了刺激挑戰的運動場域,同時與自然和城市環境相融合,成為了一個獨特的都市景觀,吸引著人們前來體驗、運動和休憩。
新规划系统--由人民制定,为人民服务 行政区 (APD) 是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聚集的独特区域。它旨在成为一个城市有效治理的枢纽和行政节点。苏州工业园区也不例外。在 2000 年代初的规划和构想中,APD 的设计采用了对称的形式,具有强烈的轴线。强烈的西方线性和象征性姿态的影响,希望建立一种强大的感知支配力量。大型林荫大道和建筑地块无视人的尺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蓬勃发展的汽车交通网络的影响。 几年前,中国政府也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建造庞大的政府大楼,以吸引投资者,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从内蒙古到上海,许多豪华的政府大楼拔地而起。这些建筑庞大、对称,象征着国家党在治理中的权力。因此,这就要求对利用私营部门推动城市发展的中心地位提出质疑。 建设"MYSUZHOUApp" 的目标不仅是创建一个新的反馈平台,而是真正创建一个新的规划生态系统。借助大数据和工业 4.0,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可以肯定,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来研究市民的社会行为。这不是让政府自主决策,而是让政府更了解情况,甚至推测未来趋势,为城市经济的供需做好准备。人民的声音不仅会被倾听,而且会以直接、无保留的方式丰富城市结构。该应用还旨在加强管理机构与参与者之间的协同作用,并重新激活现场一度被忽视但却广泛存在的水网。 这新框架确立了三个主要循环,即参与式规划、数据抽取和适应。这些循环不断反馈,以确保规划过程与时俱进。数据和信息透明化的理念与国家所关注的问题类似,这一点从中国最近对科技公司的打击中可见一斑。 最后,该项目还根据公民对治理的可能态度,假设了 3 种不同的情景结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对规划过程和规划决策的影响产生共鸣,并探索新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
當人們對水的態度逐漸從畏懼轉向親近,信仰的下一步將會是如何?舊的信仰是否有可能隨環境的變遷而改變並產生新的公共性? 我的基地位在屏東沿海的林邊鄉,自古以來林邊溪經常氾濫淹水,淹到聚落內已是常態,因此人們開始求助神明信仰。林邊鄉最主要的兩座大廟為三山國王廟與媽祖廟,原先是外地人為了保祐平安渡海來台而帶進來,而後多次在鄉內治水的神蹟傳說使人民開始建廟並信仰。特別的是,廟的座向皆是面向聚落,通常航海守護神應該是面向海,但對林邊人來說,這個信仰是出於對水的恐懼、希望能保護聚落免遭水淹,因此以背向海的姿態存在。 早期廟的出現帶動周邊發展,逐漸形成市街,舊河堤的出現也成了日後聚落發展邊界,日治時期在堤內開發一水源地引用林邊溪水。廟旁就是林邊國小,小朋友時常進出廟口上下學。戲台成了居民聚集活動之處,除了酬神戲曲表演,學生表演及造勢發表等皆在此發生,形成一個信仰空間高度與日常生活混合的狀態。 一直到現在,舊堤防拆掉重建成河濱運動公園、水源地變成自來水淨水場,最熱鬧多人聚集的地方為廟口及河濱公園一帶。聚落範圍由高架化後的鐵路、河濱運動公園與新河堤三條地勢較高的邊界大致定型。 產業大致以台17線為界,南邊為養殖漁業,北邊為以蓮霧為主的農業,早期養殖業需抽取大量地下水,因而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土壤鹽化等問題,然而在鹽水埔地上反而意外種出又黑又甜的黑珍珠蓮霧,也因而蓮霧產業開始盛行。 隨著技術的發展及進步,堤防不斷建高並興建抽水站將水排出,房子及馬路不斷墊高或在自家前設立水閘門,養水種電以及引海水取代抽地下水養殖的策略已減緩地層下陷,林邊溪上游到下游的治水措施及設備也愈來愈完善,到現在,淹水的邊界已漸漸遠離聚落,且水已經從一種限制活動及凌駕於人之上的狀態轉變成可以親近人體的淺水尺度,因淹水而存在的信仰與地的黏著性也漸漸消失,並隨著環境的變動及水的邊界跟著位移到新舊堤防交界處,因此我將基地選在這塊原本就有許多自然、產業及活動紋理的地方:平常是居民的運動休閒場所,居民也常在旁邊的堤防上騎腳踏車散步。還有一座私人小廟延平郡王祠,是大廟繞境時會經過的路線,會有酬神戲曲等表演。廟對面是一片私人蓮霧園,蓮霧種植的寬度高度有一定的標準較符合經濟效益,特別的是有一種淹灌的方式,是將水淹過根系,可以阻擋根部吸收養分而回流至果實。其中淨水場的高壓水塔已經沒有在運作,是林邊的一個歷史地標。而魚塭、淨水場、林邊溪及蓮霧園的水在此處形成不同狀態的循環:下雨後水匯集到林邊溪,溪水再滲透到河床底下經層層過濾保存在透水層形成伏流水,再透過管線埋堤防到附近後走地下送到林邊淨水場慢濾系統處理。養殖漁業從下游出海口抽海水取代抽地下水養殖以緩和地層下陷,海水管線沿著堤防邊坡到附近後往地下走一路送到魚塭池,而海水屬於鹹水,伏流水是淡水,兩種水以一定比例混和形成的微鹼性水是最適合灌溉蓮霧的。 因為海水跟伏流水分別從上下游經堤防埋管線送到魚塭及淨水場,透過我的設計讓這些送水過程在這片地景能夠被看見並親近,因此順著水流的路徑,將堤防內凹在中間形成一交會處,並自然形成四個象限場域,透過四個場域新與舊不同的土地及活動性質與水的高低變化,讓人從四面八方匯聚後在其中環繞體驗。 以前人們技術尚未成熟,只能將信仰寄託於神明,然而當代的信仰不再只是侷限於求神拜佛,這些與水循環相關的事情及巨大高聳的堤防才是真正使得林邊淹水問題改善的主因,才應該要成為新的信仰,因此我在原有的元素下重新處理水、土地、堤防與人的關係並產生聚集的可能,讓堤防不只是一道強烈的邊界組閣,讓水能夠在不同高度時與土地有不同的關係並產生與人身體尺度互動的可能。我想透過這個自然與人為相互牽制下的地景場域,讓人可以看到水、感受水、習慣水文變動,了解一個系統如何在變動中持續生存發展。原先舊的信仰是對廟宇的崇敬,並在廟前產生聚集的公共性,我希望將這個現象位移到新的信仰場域,人自然而然聚集、環繞,並產生新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