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自古而來,「自然」孕育人類。 而「閱讀」則是人類獲取知識的關鍵、文明發展的根本。 從心思考這兩者對於當代人類社會的意義,是進化亦是淨化。「閱讀」能進化人類內在的涵養,「自然」成為一種淨化身心靈的場域。 當代都市之中,為知識與自然所建造的人造產物分別為圖書館與公園,成為了設計操做的方向。 透過將圖書館保存人類的紀錄與文化的收藏空間和閱讀空間分離,而進一步的將「閱讀」置入至充滿自然的空間-公園之中,並以建築圍塑自然景物,捕捉公園內部的自然氛圍與景色,在土、木、水之間交織出不同的閱讀空間氛圍,用環境來找尋心境的空間,放大更多的感知的體驗。 不僅僅是閱讀的空間,而是也能被閱讀的空間,是一處「 修身養性 」Self-cultivation 與陶冶性情的場域。
2
新北市金山,與台北市隔著陽明山相望,生活及產業相對單純。民國82年台灣煉鐵廠金山廠因成本不符倒閉,重型機具先後被拆除送至越南,留下的是空虛的軀殼… 面對一個廢棄的工廠,這僅存支架的閒置框架,荒蕪的空間存在特別的氛圍,我們選擇這一塊基地,從無到有的製造出基地的機會,給予基地一個不一樣想像的空間。 「一場死亡事件,打破了家庭生活的平靜」 生命無常,面對死亡到來,會舉辦喪禮,很久不見的家人們共同處理後事,且走過一連串的儀式流程,像形式被規範化執行,原有內心情緒波動也隨著緊湊的流程而精疲力盡.. 將傳統喪事舉辦於棚架下的情境重新敘述,在被閒置的構架下建立室內單元,單元的連接與退縮聚集著不同的活動,從儀式進行的場所到住宿空間,強調對喪親家屬「心」的照顧。
1
晋江赤店村属泉州市晋江市安海镇,位于安海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宋政和年间,赤店先祖便开窑烧砖,历经朝代更迭,社会动荡,而窑火连绵不断。此地所产的红砖,曾是“晋南之冠”,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工艺价值。作为赤店村支柱产业的瓦窑业,现今仍有18口传统红砖窑(使用中)和4口制陶龙窑留存,制作的传统红砖供应闽南、内地、台湾、东南亚等地区,用于古建筑修缮等多种用途,可谓“活态遗产”。“闽南红砖传统烧制工艺”,在 2019年入选了“晋江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此背景下,作为承载这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场所——赤店村红砖瓦窑群体,将会纳入文保单位并加以保护。 该村城镇化明显,村中存在工业文化遗产砖窑与龙窑,村工业特色产品为闽南特色的胭脂砖等,随着时代变化,胭脂砖等传统建筑材料需求减少,赤店村红砖瓦窑逐渐推出历史舞台,在对其村中进行调研后,以及在村委员的建议下,拟将其中赤店砖瓦厂用地进行改造,该场地中原有三处窑址以及窑址所配套的工棚,现将其危险老旧工棚进行拆除,建造红砖文化展示中心,结合三处窑址将其中6座砖窑进行停产作为展示作用,并利用村中旧的小学建筑结构,建造红砖文化中心,同时兼具村委会功能,以及村民活动中心的功能,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使之成为赤店村红砖文化的记忆承载。 建筑呼应场地中的三处砖窑,同时使用闽南当地特有的釉面胭脂砖以及白石等建筑材料,在形式上,意向当地的龙窑等,兼具艺术家工作室,为赤店村提供了一处产品展示,村民活动,村委办公的建筑,在尊重原有窑址的同时,提升了村民们的社区生活品质,为赤店村的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了思路与思考。
劇場在城市當中扮演的角色不應單單只是一個表演舞台,他應該是一個能夠闡述一個城市它的獨特格調的一個空間,他是結合城市的獨有文化,並以舞台的方式呈現在城市當中的地標,讓人們遊走在城市中的時候,在逛街或是經過的同時也能作為劇場的一份子參與演出。 縱觀整體劇場的發展歷史脈絡來看的話,在專門撥放電影的電影院出現之前,劇場必須同時具備觀影與欣賞表演的功能,直到電影院的出現,觀影的功能從劇場當中被抽離出來,而如今隨著科技發展與疫情的影響,人們不再前往劇場做現場體驗而是選擇在家中隔著螢幕觀賞,劇場這個空間因為觀眾的不在場而逐漸變成一個不完整的零度空間。 本次的設計我想要探討的是,一個即將被廢棄的空間是否可以在保留其空間紋理的情況下,由不同的空間機能取代;在城市的觀察中,我對於我們生活當中所存在的展演空間或建築產生出新的想法,我注意到這些具有展演性質的空間本身其實是被某種半永久性的事物所佔據的空間,當這些佔據空間的事物(展覽物/電影)消失之後,這些空間就像作者的個人情感被從空間當中抽離,形成一個沒有溫度的零度空間,變成一個未完成的空間,一直到下一個佔據空間的事物出現為止;而在這個過渡的時間當中,這些未完的空間價值是否才可以真正的被體現出來,空間也才能夠真正的被人們利用?
結合銀髮與幼兒這兩個看似身處生命軸兩端的族群,規劃提供一個使高齡者在身體活動、心智認知、生產力和日常生活方面,都能享受健康樂趣及與孩童共同享有美好的生活環境。同時補足育幼院童一個美好的童年及家庭,讓老人與孩子互相學習,帶給對方人生不同階段的寶貴意義。這邊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渡假園區,豐富的機能宛如一個小城鎮,自給自足,提供高齡者及育幼院童一個家,成為彼此的家人。高齡者與幼童是兩個相近又相反的群體,長者擁有豐富的知識與人生經驗,然而隨著時間長者的綜合能力卻從高峰不斷下降,幼童正好相反。他們相同都需要陪伴及關愛,彼此擁有著對方所需的特質。 高齡者在家庭及社會中面臨了 「角色地位」、「人際互動」、「教育學習」等問題,許多高齡者面臨獨自的生活,缺乏關心陪伴,身心健康功能狀態加速衰退老化,容易於緊急狀況下,無人協助。家庭歸屬感是孩童在成長中,必須被滿足的心理需求之一,然而進入安置機構的院童,如何在育幼院的成長過程中找回這份重要的歸屬感呢?高齡者與幼童是兩個相近又相反的群體,長者擁有豐富的知識與人生經驗,然而隨著時間長者的綜合能力卻從高峰不斷下降,幼童正好相反。他們相同都需要陪伴及關愛,彼此擁有著對方所需的特質。
台語「厚話」在台灣話就是俗稱的「多話」,常在公園樹下、聚會中發現到許多長者再多話長談,當下看可能沒什麼特別的,但回想這樣的行為也許給予長者們最需要的...... 以往老年服務多重在活動內容,雖然提供各類課程,但空間則淪為空殼,而在未來超高齡社會中,這些空間又會怎麼樣幫助老年生活? 分析人們從過去的學習到老轉變為工作到老的型態改變,從以目的性活動做短暫的交流行為到希望更為日常、持續性的交流行為,了解到老年者真正需要的是社會歸屬感與人交流。 我們認為未來長青應該以人與人的交流為主,讓空間不再是空殼,而是促進老年人交流的催化物,在空間中對未來的長青學苑提出新的交流模式,並模糊「退休」對年齡與心理的分隔,達到銜接老年生活。
0
文明越進步,我們就越害怕,害怕我們在文明過程中拋棄了蠻荒時代屬於美,屬於生活之樂的東西。 -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 我的畢業設計是在思考現代文明與原始之間的關係,在空間上現代建築的簡潔,垂直水平形塑出我們的日常生活,而曾經的原始房屋,斜屋頂,火,洞穴,柱這些生活記憶成為了歷史。所以我想嘗試在谷關做一個原始的生活想像,並以狩獵作為切入點,體驗在部落間上下穿梭,在塔樓下玩耍,獵人追蹤獵物,人與動物,人與自然身體感官逐漸融合的過程。 谷關位於台中的山區,由一條東西橫貫公路貫穿,在921地震道路中斷後從中繼站變成了終點站,谷關也因此沒落至今,但同時也成為了都市與自然邊界上的節點。我以此為出發點展開一場野性狩獵生活想像。 設計操作說明: 透過舊照片研究泰雅族部落傳統住屋,塔樓,吊橋,獵寮的空間特性,將其轉化延續到狩獵文化博物館.在谷關與舊有溫泉文化形成完整的野性休閒體驗。 在空間配置上利用一長一短的量體圍塑定義出入口廣場與森林舞台廣場,並將博物館以傳統高架的方式設計,在量體後方隨著山勢漸漸升高與道路相連結,形成一個隱蔽像山洞的入口。屋頂利用兩片石材大屋頂將所有博物館空間包覆起來,在地面層形成開闊的半戶外空間,可以與對岸的塔樓,群山相呼應。透過吊橋進入對岸,抵達塔樓型態的狩獵體驗入口,遊客可以在塔樓下自由穿梭遊玩。
多數人對於羅東印象只有夜市,在地人(居民)於特定時間會避開夜市區域,使公園、鎮公所被孤立,形成巨大空殼。 “地方(在地)”因為”非地方(外地)"的介入而開始被討論,某種程度指涉其與外界的連結。外地本身也構成了地方的一部分。對於地方性的討論,大多侷限在單向的”在地複製”或”放任外地勢力介入”。具現代意義的地方性應奠基於兩者各自的獨立性之上,發展雙向的交流,進而產生相互認同。 透過重新檢視在地,以在地為基礎描繪“他者”,再藉由“他者”連接外地,因而創造”新地方性”,讓外地也能意識、感受及體驗到地方。他者的運作能受在地認同,外地可透過“他者”認識在地。使“他者”受雙方認同。 以基地舊有機能作為操作對象,REPROGRAM 在地與外地關係,藉由“他者”串連在地與外地之間的獨立關係,亦能產生對話。使用者以不同的空間層次產生互動,重新覺察、認識所謂的”在地”與”外地”。空間作為一個異於常樣的狀態,使被意識到並反思。 原本被攤販包圍的公園及土地公廟再次被看見,公園延伸至住宅區,並以開放空間包容各種市民活動。在地人可以輕易地接近這塊基地,外地人也可以透過他者重新觀察在地活動。 巨大空殼將被分解並重生,地方性將被重新定義。
觀察近期發展快速的都市中,諸多地區開始興建起百貨公司建築類型,封閉巨大的建築體造成它與都市之間產生生硬介面,並且與地方文化間疏離,在消費日常上構成一種非日常的購物場所,束縛了商業與民生間的關係。 於是探究最早期百貨公司的原始名詞含義kaufhaus,它是動詞 去買(to buy)加上場所(haus)兩字根的結合,最初讓大家購買的場所本應是以日常生活為主的消費空間,如今卻變成高單價、不親民、封閉的空間,並不符合原始含意。 因此在民生商業建築發展進程圖中,kaufhaus在現今產物(百貨公司)與市集之意的bazaar之間產生了斷裂,間接說明了百貨公司在此脈絡裡演變成另一種非民生的商業狀態,而我想回到商業脈絡裡,重新審視民生商業空間,找出民生商業建築的下一階段。 第二市場扮演日治時期到現今公共場域重要角色,如今因周圍街屋與鐵皮層層包圍覆蓋,並與三民路婚紗街產業分離,多種因素綜合之下導致市場式微。 因此我透過重整日常民生空間,利用中區正興起的青創商業模式介入,翻轉第二市場目前面臨的窘境,亦讓商業建築能擺脫百貨非日常消費模式及封閉建築體,使第二市場成為當代民生的new bazaar。
原為觀影與聚會文化誕生點的老戲院,存在著關於電影文化的歷史價值,在市場競爭下逐漸沒落。新興影院使全台電影空間趨於商業標準化,漸漸失去影院獨有的儀式性。 全台電影文化保留較完整的一個老戲院 — 台南全美戲院。高文化歷史的空間卻很少有人主動進入認識。 此議題以空的影廳,可變動邊界的重疊框景,將原本封閉小戲院創造新的觀影形式並充斥電影文化語言於過度空間。讓老影院的老空間記憶保留並以新的樣態流傳至新世代記憶中。 The old theater, which was originally the birthplace of movie watching and party culture, has historical value related to movie culture and gradually declined under market competition. Emerging cinemas make the film space in Taiwan tend to be commercialized, and gradually lose the unique ritual of cinemas. An old theater with relatively complete preservation of film culture in Taiwan—Tainan American Theater. However, few people take the initiative to enter into the space of high cultural history. This issue uses an empty cinema hall and overlapping frame scenes with variable boundaries to create a new form of viewing in the originally closed small cinema and fill the excessive space with the cultural language of film. Let the old space memory of the old theater be preserved and passed on to the memory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 a new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