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展览路街道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北侧,周边功能以城市绿地、居住、办公为主。地块处于城市生态、产业、文化重要战略区位,南北紧邻城市蓝网、绿网系统,生态本地良好,宜居宜游,位于正在建设中的金融科技中心示范核心区,城市服务水平逐渐提升;地块历史悠久,城市文化探访路经过,具有较高文化价值。 城市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发展而丰富,百万庄大院是城市建设的起点、动物园批发市场这一历史记忆见证了快速城镇化发展,金科中心象征着城市更新焕活的新机遇;邻里文化随着城市越来越高质量的发展得以丰富与延续。 上位规划要求该片区疏解非首都功能,建设政务环境优良、文化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的城市功能核心区。 通过对场地的细致分析,以及复杂人口构成的观察与访谈,我们将以“共生”作为核心理念,以小微空间的更新作为重要手段,以多方参与作为关键要点,努力打造一个服务人群多样化、公共空间丰富、机制灵活且充满活力的众融家园。 通过对场地小空间改造提升,可解决现有问题并创造更多吸引力公共空间。利用闲置角落或空地,打造精致花园或休闲区,提供居民娱乐去处。同时,改造现有建筑,增加功能设施如社区艺术馆、办公邻里,满足多样化需求。 我们划分管理区域,确定多方管理机制,并邀请居民、社区组织、企业等参与项目设计与实施,共同为众融家园出谋划策。多方参与可确保项目符合居民需求,并让大众参与更新过程,使设计成为社会过程。 以“共生”为目标,通过小微空间更新与多方参与,我们致力于构建众融家园。该家园服务多样人群,拥有丰富公共空间与灵活机制。它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文化的生活空间,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因此,在规划层面,我们通过拼合、内聚、外融三个策略步骤,打造“双环、四区,多点”,最终实现“烟火众融,共享新生”。
2
社子島在非開發不可的前提下,從既有都市計畫找出如何讓開發與社子島存在元素並存,透過建築與都市空間設計解決社子島特殊困境包含氣候變遷及開發議題。目標是找到能與水共存的活動,在不同水位高度結合不同空間屬性。有別於現行市府方案的堤防增高和全島填土,採取對地表、地面下生態衝突降低的開發方式,尊重生態並讓生態可以對城市回饋,延續社子島居民與水共生的水文化。開發不一定只能二分法,在與水共存的韌性下也以水文與人文的痕跡敘述了社子島的過去並勾勒出未來!
苏州古城是中国五千年城市发展史上的一颗明珠,其水陆双行的棋盘格局独一无二,粉墙黛瓦的民居风貌清素婉约。然而其在城市高速建设之下也面临活力不足、居住质量不佳等城市问题,水系在城市空间中日渐式微,被隔离在市民生活之外。 本设计聚焦于苏州市官太尉河-天赐庄历史文化街区,经过实地调研,将城市片区内多元功能区的边界作为切入点,针对街区内外边界衔接不畅、居住区与大学校园边界低效堵塞、河街边界断裂三条问题,对街区进行城市层面的整体规划、对节点建筑进行单体层面的设计改造。 本设计选择场地中段组合电器厂进行改造设计,作为大学校园与居民区边界上的社区中心节点,承担着特色体验、生活服务的城市角色。同时它也是河与街巷重新串联、重塑关系的体现。通过节点与边界的重新塑造,来打通街区与周边社区连通的巷道“孔隙”,为居民区带来呼吸感。 经过对场地的重新整理,形成三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并塑造不同主题的空间节点。在西侧水弄肆宅空间中,一条内街将功能空间串联起来,人行在其中外部河街之景和内部水院之景忽闪而至,水光缥缈中可以用茶歇息,读书看报,悠闲自得。在楼山问道空间中,人在工坊之中体验各种苏式传统活动,砖墙与水光共同营造的光影下伴随着昆区评弹之声,别具趣味。立体展廊空间之中,四个垂直联系的展厅以中庭为院进行围合,视野随着漫步不断转变,最终到达屋顶眺望双塔。在“廊院·逆旅”住宿空间中,静谧水院树院穿插出现在廊道两旁,南北两侧竹林过渡,竹影之下穿过廊道,建筑如同浮于水面的画舫,整体营造一种与水为邻的诗意生活。 本次设计形成不同层级下的空间布局,以收放有致的空间节奏将单体重新组织与整合,以漫游式的廊道将老墙、院落、景观串联。 在古城片区特有且统一的“黑-白-灰”颜色基调奠定下,本设计采用相融合的方式,用当代的材料来对传统营造方式进行重译。灰色镂空砖墙是对老墙记忆的延续,也展示了其材料在当代语境中更能适应各种形式的变化,营造不同光影效果的空间。 行于廊,观于院,古城肌理历久弥新,苏式生活在水巷缝隙间不断发生,成为新的风尚。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广州作为人口流入第一城,“老漂族”日渐增多。如何在陌生的大城市重现熟悉的乡村场景,架起城乡融合的桥梁,为“老漂族”塑造心灵的安居之处成为本次设计重点。利用“前店后坊”这一传统的建筑组织形式,将乡村生产与城市活动复合在一套空间体系内,为老漂族和城市原住民提供可以共同参与的活动。设计从功能上乡村生产与城市生活的复合、空间上记忆场景的再现、活动上店与坊活动的叠加三个方面展开,选取一系列具有相似性的城乡活动进行复合,提取其功能与活动原型,探讨乡村生产在城市中的表现形式。结合“前店后坊”的节点生成立体街道系统,创造多维度立体化的街巷空间,也帮助社区在提供必要的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种种活动与事件交织发生,同时吸引着城市居民和老漂族,在陌生的城市中创造一隅熟悉的角落,实现城乡生活的融合与记忆场景的再现。
灶是浙江省傳統社區的凝聚器。本案從灶與灶間這一傳統空間類型出發,總結梳理了其在各種空間尺度上對應的社會結構——大到聚落維繫、生產生活單位,小到家庭角色、日常所需;以浙江省推廣農村家宴「放心廚房」的政策背景為契機,從當前這一公共廚房的局限性破題,提出以多層級混合用途廚房作為中介空間,打造群體融合、城鄉互惠的「家宴+」居住社區,透過浙江省天台縣街頭鎮張家桐村、福溪街道水南村等兩處典型場地的設計,重新演繹傳統灶間在今天的社會學價值。
本课题以新时代大都市圈的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为规划背景,并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信息收集,对成都市青白江区“翼翔狮子”—“刘家院子”片区进行现状分析与研判。由此提出基地的发展定位为:西南片区航模应用实践基地,成都市智慧农业示范区,成都市户外主题 “微度假”目的地,成都市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典型。针对现状问题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治理两大板块进行规划与策划。在产业发展上,提出“无人机+”、智慧农业、乡村微度假三大核心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在乡村建设与治理模式上,提出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人居环境、基层治理四个方面的改进提升策略。最终得到规划总平面图与相关成果图纸。
1
景德镇最初制造陶瓷时,围绕着山的概念展开。在山下取水后,在山上建造寺庙、坯房、窑房等等。我们将此概念引入建筑,营造出山势的同时,为孵化器的办公模式创造更多可能。山对应建筑中办公部分,此建筑体量中主要包含创作者与陶瓷创作相关的空间,同时保持相应的配套设施。山谷对应建筑中投资人与创作者交流的空间,此体量中包括会议厅、自由办公区等。山下对应展览交流区,为游客创造一个普及陶瓷知识的空间,同时保留原有铁轨以及火车,围绕两者进行设计。
北高雄擁有台灣最完整的金屬扣件加工產業聚落,隨著近年東南亞的低價勞動力競爭,過去傳統大規模單一化的生產模式已不再適用。但在過去20年,在地的螺絲產業聚落並未因此而消退,反而逆勢增長。 螺絲製造是一關接一關,一顆完整的螺絲從無到有至少需經過13道以上的加工工序,其中又以「二次加工」為螺絲中的關鍵製程。由於二次加工屬於「客製化」且「產品差異性極大」,因此擁有許多豐富的生產空間型態。 北高雄之所以能屹立不搖,形成全球最大螺絲聚落的原因,在於所有產品工序都能在50公里內搞定,再加上在地聚落的宗族關係,形成綿密複雜的變形蟲游擊產業模式。 本設計藉由在地常民的日常非制式游擊構築行為,重新塑造北高雄傳統螺絲加工工廠型態。將金屬加工複雜的製程拆解、碎化,並採取游擊式的靈活、多路徑生產模式,並結合工業4.0模式生產自動化,讓台式客製化製程的變形蟲組織模式續存,形成台式地景中的新型態游擊工廠。
本毕业设计以湖北省孝昌县千年古镇小河镇一处历史文化资源本底深厚的城乡社区为规划对象,以振兴发展和共同缔造为目标,探索镇区城乡社区的规划路径。 规划立足生态文明时代,从历史追溯生态寻脉出发,基于生态本底生境重塑、历史续智慧传承、未来社区人居提升构建三大专题进行策略研判,以“河汇百态,脉连城乡”为主题,致力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夯实生态本底,提升镇域服务能级,以小河缝补织就新老文脉,打造集镇域服务、生态栖居与休闲文旅于一体的城乡无界的多角色未来社区,实现无界城乡的未来愿景,为诸多小城镇城乡社区规划建设提供思路。
西村水厂(原“增埗水厂”)是广州最早的自来水厂,也是中国人创办、完整保留并仍在使用的自来水厂。厂区内现存1930年代、1960-80年代等各历史阶段的厂房、机房多处。随着水厂的更新升级,这些历史建筑已被闲置,再利用价值极高。 我们首先对西村水厂的区位、历史沿革、建筑现状等方面进行调研,得出其价值特点及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接下来基于调研,对近现代厂房组团区更新活化和滨江公共环境提升提出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最后衔接规划设计的工作,将将活化设计延申至一栋近现代厂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