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有 1429 件作品

1

0

3

6

「變電所乘載都市自由」 新竹一次變電所位於科學園區正門口,也是人們上下班主要幹道的交會點,背後更緊鄰著高密度的住宅區。在地理位置上這是園區與都市邊界的核心,卻被專門服務科學園區的基礎設施所佔據。我想討論當變電所地下化後,如何透過設計重新定義基礎設施在城市中的角色。 不論在工作時,或是在回家後,每個人都扮演了工業社會中的某個角色,日常生活在無形中如同機械般被制約,每天的作息就是兩點一線的移動。我試圖擾動這些一成不變的生活軌跡,透過設計將位於上下班中間點的新竹一次變電所地下化後與運動公園結合並向城市開放,讓人們在每天的通勤之中,有片刻脫離生活常軌,進入我的設計享受自由的機會。 如何將過去單純服務園區的基礎設施轉變為乘載人們自由的容器;讓都市活動於內部發生的同時卻與變電廠共存著,開始了我畢業設計的討論。 我的策略是利用變壓時產生的廢熱來建立都市活動與下方設備的關係,以熱作為介質,使得我們能直接地透過身體感知地下化後基礎設施的運作。我規劃了四個以變電廢熱作為熱量來源的恆溫泳池,並透過設計將熱傳導的過程從一根管線變成人能親身經歷的空間。一方面將電的行為可視化,另一方面轉化科技鍊的產物,將廢熱重新運用,變為乘載都市活動的能源。 在垂直上串聯人的活動與變電設施、在水平上與都市縫合;批判人們被制約的生活狀態、改變都市基礎設施的既定運作模式,「例行脫軌」創造的是人與都市環境共同的自由。

3

3

Shelter for San Salvador Ruins 荷西時期的聖薩爾瓦多城長眠於基隆和平島的台船廠區地底數百年,藉由展示考古的過程,利用挖出的土壤在遺址上夯築一座供考古團隊進駐的「新城」。新城日益增長的高度,預示著舊城即將出土的時間。而多年後的某天,新城終將如舊城般,隱沒於地表之下......。 考古學家從地表向下挖掘聖薩爾瓦多城的遺跡,被不斷剝離的土壤層揭示堆積已久的地層狀態。最初這座建築提供一個臨時的平台供考古學家進行作業,並同時作為考古觀光園區,作為初來基隆的遊客、以及常居於此地居民的公共空間。 「Shelter for San Salvador Ruins」代表了人類在文明與自然之間進行辯證推演的過程,藉由構築及結構設計使建築產生「不穩定」的狀態,使人們透過前述兩者間的對話關係,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以及故事。 作為隱喻的花 自古以來,人對於生物特性的情感投射,能化成詩、作為文,是為一種理解世界、生命本質的方式。情感投射所創造出來的訊息,使特定物件成為一種象徵性的隱喻。例如「 做為隱喻的花 」,其所擁有的生物特性,能夠引起人們的想像與共鳴,進而使「花 」成為傳遞訊息的媒介。如同瑞士語言學家索敘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 對於符號的分類:能指(signifiant)與所指(signifié)。「 花 」作為符號的所指(signifié)代表了人為的解釋,例如花語背後的傳奇故事、古典詩詞裡託物言志或是婚喪喜慶的祝福以及哀悼。這些由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所組織起來的結構,提供了一種能夠編輯和異化的可能性。利用這些可被編輯、異化的經驗,轉喻在空間設計與研究,藉此引發人們對於事物或空間的「陌生感」。這個設計就以此種隱喻、可被編輯的經驗,論述特定的空間類型。 對於古典建築的反思 以花作為隱喻提供了一種詮釋、觀察事件的角度。古典建築多由石材建造,原因除了材料發展的限制,自古以來人們追求 「 長時間的」、「 永恆」也導致了這項結果。 「 花 」 相對於岩石永恆、堅不可催的特性,顯得更為脆弱、短暫。但我認為花之於建築,所象徵的輕、短暫、周而復始更為貼近生命的本質。建築最終是關於生活,生活則由細節構成,而這些細節應當反映生命的本質,即輕、短暫卻周而復始。在隱喻之下的建築產生了雙重的意涵——人所追求之事與本質的矛盾。藉由操作特定的對立關係,反思古典建築邏輯與建築本質的關係,並以此作為設計的切入方式,引發人們對空間的好奇與思考。

1

0

健康城市旨在量化城市空间演进的健康效益,引领健康生活方式。当前,新发传染性疾病等突发事件让城市面临重大挑战,良好的社区自组织与社会网络关系是城市对抗突发风险的重要切口之一。然而在当今城镇化背景下,城市人口稠密,多元人群的健康需求未能得到满足,邻里淡漠现象严重。城市空间作为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良好的空间规划能够满足多元人群的健康需求、促进多元人群社会交往,其中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活动空间是两大重要抓手。 本次以温州瓯江新城东部枢纽片区为基地开展健康城区规划,进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专题研究,并从社会文化视角以“全龄全时,悦动健康”作为详细设计主题。通过分析现状健康风险和健康资源,明确基地周边主要为居住片区,存在大量潜在的社会交往机遇但是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公服方面主要缺少为老服务、体育健身及儿童教育设施。 随后从健全公服设施、激活公共空间两大路径出发,提出设计要点,开展全龄和全时两个维度的健康设计:首先,为实现“全龄悦动”,打造CCRC社区等特色组团空间,满足全龄人群的健康需求;打造全龄汇聚的公共空间,结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等人群活动特点及其空间需求,进行多元人群相遇的流线设计。其次,为实现“全时悦动”,打造24h活力水岸空间,设计分段多样功能以激活全时活力;从整体空间结构及建筑组团两个维度进行平疫转化模式设想,提升基地整体韧性。 本次设计力求一方面确保公服设施在保障日常健康的同时,能够在疫时快速转化功能,另一方面,打造多元人群汇聚的活力公共空间,最终实现多元人群多时段互动的健康社区。

2

三重因鄰近台北的關係,在一夕之間成為全台最大的島內移民城市。也因如此,三重承載著各地遊子的文化與生活場景。所有植入與共生的片段,其實都在闡述著三重的故事。在眾多交織複雜的狀態中,最能串起這所有人事物的,莫過於生根於這塊土地的信仰。三重是全台宮廟最多的地方,有廟即有埕,埕不只是祭祀神明的場域,更是凝聚人們情感認同的場域。如同過去古羅馬人對於浴場的依賴一般,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於是我想透過研究三重的埕與城市場域的共生狀態與關係,透過向埕觀察學習的優點,重新植回三重的土地中。基地位於三重的三和夜市中,過去為中央印製廠的舊址。如今已被住宅回填,完全消失。如果生命力無法被保留與需要,則會快速進入被替換與更新的循環中。我將三種觀察到的埕在三重與環境之間的共生方埕式,分別植入基地中的三個場域。並將共生方埕式帶入後,成為我想提出的空間宣言。宣言一--介在商業小販與人之間;宣言二--重組三×重關係;宣言三--不同身分者錯置偶遇的橋樑。此宣言並不是產生人與人之間交集的路徑,而是創造不同身分者偶遇的契機,錯置於同個時空,一同看著三重的下個循環。總結所有宣言,一直不斷擷取出三種層次來思考,目的為希望像埕學習後,去延長人們在場域中共同棲居的空間記憶,延長城中埕的保存期限。三種層次的延伸,也重新回應與詮釋了「三×重」二字對於城市的關係

0